根據《濟南市高層次人才生活和租房補貼申請發放實施細則》(濟人才辦發〔2020〕24號)、《濟南市鋼城區關于引進優秀人才創新創業的激勵辦法(試行)》(鋼城人才辦發〔2021〕3號)等文件規定,結合年度工作安排,現組織開展2022年度鋼城區引進優秀人才補貼申報工作。具體事項通知如下:
一、申報范圍及條件
(一)到我區自主創辦企業,或到企事業單位就業并簽訂3年以上勞動(聘用)合同的(以參加當地社會保險為準)全日制博士研究生。
(二)畢業3年之內到我區自主創辦企業,或到區內企業就業并簽訂3年以上勞動(聘用)合同(以參加當地社會保險為準)的全日制碩士、“雙一流”建設學科、“985”“211”高校、國(境)外2020年QS排名前200高校本科生,普通高校本科生。
上述人才應同時符合以下條件:
1.畢業時間不超過3年(全日制博士除外);
2.與用人單位簽訂3年及以上勞動合同(聘用合同),并在鋼城區正常繳納社會保險,簽訂勞動合同(聘用合同)須在2021年5月24日(含)之后。
本通知所稱企業,是指鋼城區行政區域內依法注冊的各類企業及其他經濟和社會組織。
二、補貼金額及資金來源
(一)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連續3年給予每月3000元的生活補貼。符合《濟南市高層次人才生活和租房補貼申請發放實施細則》(濟人才辦發〔2020〕24 號)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,補貼費用由市、區兩級財政分擔,區級財政承擔市級財政補貼剩余部分。不符合《濟南市高層次人才生活和租房補貼申請發放實施細則》(濟人才辦發〔2020〕24號)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,補貼費用由區級財政全部承擔。
(二)全日制碩士,“雙一流”建設學科、“985”“211”高校、國(境)外2020年QS排名前200高校本科生,普通高校本科生,連續3年分別給予每月2000元、1000元、700元的生活和租房補貼。碩士研究生補貼費用由市、區兩級財政分擔,區級財政承擔市級財政補貼剩余部分(每月1000元)?!半p一流”建設學科、“985”“211”高校、國(境)外2020年QS排名前200高校本科生,普通高校本科生補貼費用由區級財政全部承擔。
三、申請程序及材料
(一)首次申請補貼
1、個人申報
首次申請補貼的申請人須提供:
①個人身份證復印件(正反兩面,有效期內)。
②國內畢業證及學位證復印件、《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》;或教育部出具的《國(境)外學歷學位認證書》。
③正式勞動合同復印件。
④社保繳納證明。
2、單位初審
用人單位對申報人填報信息及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審核,審核通過的,填報《XX單位2022年第X季度鋼城區引進青年人才補貼資金申請表》(見附件,以下簡稱《補貼資金申請表》),加蓋公章后連同個人申報材料(按順序裝訂,首頁注明“此件與原件一致”并加蓋公章,每份材料加蓋騎縫章),按照企業屬地,提交街道(功能區)審核。
3、復審
街道(功能區)審核企業報送的材料,審核通過的,匯總信息形成《補貼資金申請表》,加蓋公章后連同個人申報材料,報區人社局審核。
(二)非首次申請補貼
對于2021年度已申請并享受補貼的,個人僅需提交社保繳納證明(務必包含所有享受補貼時間段);單位審核無誤后,匯總填寫《補貼資金申請表》,加蓋單位公章,報送所屬街道(功能區)復審;街道(功能區)審核后匯總填寫《貼資金申請表》,加蓋公章后連同個人申報材料報區人社局審核。
(注意:山鋼股份有限公司萊蕪分公司、萊鋼集團及各改制單位、區屬以上企業,本單位初審個人申報材料并填寫《補貼資金申請表》后直接報區人社局審核。)
(三)報送材料方式
1、因疫情影響,2022年第一季度申請補貼的各項材料蓋章掃描后連同《補貼資金申請表》電子版通過公務郵報送。各街道(功能區)及直報企業須在4月12日前發送至區人社局干部管理與人才開發科公務郵。
2、第二季度、第三季度、第四季度分別于7月12日、 10月20日、12月12日前報送相關材料,報送形式視疫情防控要求確定。
3、聯系方式
區人社局電子郵箱:gcrsjgbk@jn.shandong.cn
區人社局聯系電話:75873011
艾山街道聯系電話:75879349
顏莊街道聯系電話:75879817
汶源街道聯系電話:75870963
里辛街道聯系電話:76471673
辛莊街道聯系電話:75879096
南部新城聯系電話:75879533
棋山管委會聯系電話:76903818
四、有關要求
(一)申請人應對照補貼申請條件如實申報。所在單位對申報信息的真實性負責,不允許為非本單位人員申報。
(二)各街道(功能區)應指定專人,即時受理。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審核報送工作,同時做好相關業務咨詢工作。
(三)對弄虛作假冒領或者套取補貼的單位和個人,一經查實,追繳所發資金,按照相關文件規定,對失信行為進行聯合懲戒。涉嫌犯罪的,移送司法機關處理。
2022年第X季度鋼城區引進青年人才補貼資金申請匯總表.xlsx
濟南市鋼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
2022年4月2日